建筑渗漏水成因及防治施工方案
一、引言建筑渗漏水是建筑工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它不仅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功能,如导致室内装修损坏、电气设备故障等,还会对建筑物的结构安全造成潜在威胁,长期的渗漏可能引发钢筋锈蚀、混凝土结构强度降低等严..

一、引言
建筑渗漏水是建筑工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它不仅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功能,如导致室内装修损坏、电气设备故障等,还会对建筑物的结构安全造成潜在威胁,长期的渗漏可能引发钢筋锈蚀、混凝土结构强度降低等严重后果。因此,深入分析建筑渗漏水的成因并制定有效的防治施工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筑渗漏水成因分析
(一)设计方面的原因
防水设计不合理:部分建筑在设计时,对防水的重视程度不足,未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所处环境等因素合理选择防水等级和防水材料。例如,在地下室防水设计中,未充分考虑地下水的水位、水压以及土壤的渗透性等因素,导致防水设计方案无法满足实际防水需求。
节点设计不完善:建筑中的一些节点部位,如屋面的天沟、檐口、女儿墙根部,卫生间的墙角、管道穿楼板处等,是防水的薄弱环节。若设计时对这些节点部位的防水构造处理不当,如未设置附加防水层、密封材料选择不当等,极易引发渗漏水问题。
(二)施工方面的原因
防水材料质量问题:市场上的防水材料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齐。一些施工单位为了降低成本,选用质量不合格的防水材料,这些材料的物理性能、耐久性等指标无法满足要求,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老化、开裂、变形等问题,从而导致渗漏水。例如,劣质的防水涂料可能存在固体含量不足、成膜性能差等问题,无法形成有效的防水屏障。
施工工艺不规范:施工过程中,若防水施工工艺不符合要求,也会造成渗漏水。如在卷材防水施工中,卷材的搭接宽度不足、粘贴不牢固,容易出现缝隙,导致水的渗漏;在涂料防水施工中,涂刷不均匀、厚度不足,无法达到设计的防水效果;在防水混凝土施工中,振捣不密实,会出现蜂窝、麻面等缺陷,影响混凝土的抗渗性能。
细部节点处理不当:对于建筑中的细部节点,如穿墙管道、变形缝等部位,若施工时处理不当,很容易成为渗漏水的通道。例如,在穿墙管道处,未做好止水环的设置和密封处理,水会沿着管道与墙体的缝隙渗入室内;在变形缝处,止水带的安装位置不准确、固定不牢固,或者密封材料填充不密实,在建筑物发生变形时,容易出现渗漏。
(三)使用维护方面的原因
建筑物使用不当:在建筑物投入使用后,若使用者对建筑物进行不合理的改造、装修,如随意拆除、破坏原有防水层,在楼板上打孔、开槽等,都可能破坏建筑物的防水结构,引发渗漏水问题。例如,在卫生间装修时,私自改变管道走向,破坏了原有的防水措施,而又未进行有效的修复,就会导致卫生间渗漏。
缺乏定期维护:建筑物的防水层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会逐渐出现老化、损坏等现象。若缺乏定期的维护检查,不能及时发现并修复这些问题,渗漏水的风险就会增加。例如,屋面防水层长期受到紫外线、风雨等自然因素的侵蚀,若不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防水层可能会出现开裂、起鼓等问题,进而导致渗漏。
(四)环境因素的影响
温度变化:温度的变化会导致建筑材料的热胀冷缩。在温度变化较大的地区,建筑物的结构和防水层会因反复的伸缩变形而出现裂缝,从而引发渗漏水。例如,在北方地区,冬季气温较低,夏季气温较高,建筑物的屋面和外墙在这种温差作用下,容易产生裂缝,影响防水效果。
地基沉降: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地基土的不均匀沉降,会导致建筑物结构产生变形、开裂,从而破坏防水层,造成渗漏水。特别是对于一些软土地基上的建筑物,地基沉降的问题更为突出。如果地基沉降量过大,超过了防水层的拉伸极限,防水层就会被拉裂,水就会通过裂缝渗入建筑物内部。
(一)设计优化措施
合理确定防水等级和防水材料: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重要性以及所处环境等因素,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标准确定防水等级。例如,地下室防水等级一般分为四级,应根据不同的等级要求选择合适的防水材料和防水构造。在防水材料的选择上,要综合考虑材料的性能、耐久性、施工工艺以及成本等因素,优先选用质量可靠、性能优良的防水材料。对于屋面防水,可选用 SBS 改性沥青防水卷材、高分子防水卷材等;对于卫生间防水,可选用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聚氨酯防水涂料等。
完善节点防水设计:加强对建筑节点部位的防水设计,针对不同的节点部位,制定详细、合理的防水构造措施。例如,在屋面天沟、檐口处,应设置附加防水层,并采用密封材料进行密封处理;在女儿墙根部,应将卷材防水层上翻至女儿墙压顶下,并做好收口处理;在卫生间管道穿楼板处,应设置止水套管,并采用防水密封材料进行密封,同时在管道周围做防水附加层。
(二)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严格把控防水材料质量:施工单位应建立严格的防水材料采购制度,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具有质量检测报告和产品合格证的防水材料。在材料进场后,要按照规定进行抽样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对于不合格的防水材料,坚决予以退场,严禁用于工程施工。同时,要加强对防水材料的储存和保管,防止材料受潮、变质等。
规范防水施工工艺:
卷材防水施工:在卷材铺贴前,要确保基层平整、干燥、干净。卷材的搭接宽度应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一般长边搭接宽度不小于 100mm,短边搭接宽度不小于 150mm。采用热熔法施工时,要控制好加热温度和时间,确保卷材与基层以及卷材之间粘贴牢固,无空鼓、气泡等现象。
涂料防水施工:在涂刷防水涂料前,应先对基层进行处理,使其表面平整、坚实、无油污。涂料应分层涂刷,每层涂刷厚度应均匀,且总厚度要达到设计要求。前后两遍涂刷的方向应相互垂直,以确保涂层的均匀性和整体性。
防水混凝土施工:严格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确保水泥、砂、石、外加剂等原材料的质量符合要求。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要加强振捣,防止出现蜂窝、麻面、孔洞等缺陷。同时,要注意控制混凝土的浇筑高度和浇筑速度,避免出现冷缝。
加强细部节点防水处理:
穿墙管道防水处理:在穿墙管道安装前,应在管道上焊接止水环,止水环的宽度和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管道安装完成后,在管道与墙体的缝隙处,先填充防水密封材料,然后再做防水附加层,确保管道周围的防水效果。
变形缝防水处理:变形缝处应设置止水带,止水带的材质、规格和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止水带应固定牢固,不得有扭曲、变形等现象。在止水带两侧,应采用密封材料进行密封,并设置防水附加层,以增强变形缝处的防水能力。
(三)使用维护管理措施
加强建筑物使用管理:制定建筑物使用管理制度,严禁使用者随意对建筑物进行改造、装修,如确需进行改造,应提前向相关部门申报,并由专业人员进行设计和施工,确保改造过程中不破坏建筑物的防水结构。在装修过程中,要加强对防水工程的保护,避免因施工不当造成防水层损坏。
建立定期维护检查制度:建筑物的管理单位应建立定期的维护检查制度,对建筑物的防水层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渗漏水问题。一般情况下,屋面防水层每年至少检查一次,卫生间、地下室等部位的防水层每半年至少检查一次。在检查过程中,若发现防水层有开裂、起鼓、老化等问题,应及时进行修复或更换。
(四)应对环境因素的措施
温度变形控制措施: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可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温度变化对建筑物的影响。例如,在屋面设置隔热层,如架空隔热层、保温隔热板等,降低屋面温度,减少防水层因温度变化而产生的伸缩变形;在建筑物的外墙设置伸缩缝,合理控制伸缩缝的间距,以适应建筑物因温度变化而产生的伸缩变形。
地基沉降控制措施:在建筑工程施工前,要对地基进行详细的勘察,根据地基土的性质和承载能力,选择合适的地基处理方法,如换填法、强夯法、桩基法等,确保地基的稳定性和均匀性。在建筑物施工过程中,要加强对地基沉降的监测,若发现地基沉降异常,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如调整施工进度、加强地基加固等,防止因地基沉降过大而导致建筑物渗漏水。
建筑渗漏水问题的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设计、施工、使用维护等多个环节入手,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控制。通过合理的设计、严格的施工质量控制、科学的使用维护管理以及对环境因素的有效应对,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建筑渗漏水问题的发生,提高建筑物的防水性能和使用功能,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在实际工程中,应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加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不断完善建筑渗漏水防治的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为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提供有力保障。